校园文化

当前位置:首页 >校园文化

永远的追思——怀念郑乃养校长
作者:叶允丹|ndsxd@qq.com 来源:宁德附小|http://www.ruangq.com
发布日期:2006-04-05 05:35:53 阅读:6617次
        编者按:“弘扬附小文化,推进课程改革,提高综合素质”是郭正光校长新学年提出的管理思路。怎样弘扬附小文化,弘扬附小什么样的文化,需要我们附小人去挖掘、去理解、去思考,这也将成为附小人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要花力气解决和探索的课题。
        今天是清明节,老附小人、原附小教导主任,现宁德市教育局党组成员、宁德电大校长叶允丹同志,怀着对宁师附小发展的深厚情怀,怀着对宁师附小的奠基人——郑乃养同志的深深思念,写下了这篇“永远的追思”的文章,他在文章的结尾写到:作为附小的后来人,不管是管理者,还是年轻的教师,都应该也必须知道和记住:宁师附小的开创者、奠基人——郑乃养校长。
         是的,弘扬附小文化,我们必须牢记过去,牢记传统,牢记所有为附小发展做过贡献的前辈们。今天在附小校园网上发布这篇文章,就是要让附小在职的全体行政和教师认真去品味“老附小”的教导,认真去学习郑校长的做事、为人,弘扬“认认真真做事,踏踏实实做人”的附小传统文化,推进学校发展。

  
永远的追思
 
                                                                   宁德市教育局党组成员、宁德电大校长    叶允丹
                                                                                (原宁师附小教导主任)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间宁师附小已开办了三十多年。这三十年来,宁师附小日益昌盛,社会影响不断扩大。宁师附小长期以来形成的良好校风成为了学校不可估量的无形财产。看到宁师附小的蒸蒸日上。我们这些老附小就想起了当年开办创业的艰辛,就不由想到了宁师附小的第一位校长——郑乃养同志。
        1975年,教育见、实习我都在宁师附小。当年我做为组长,带一班同学到附小,这才认识了久闻其名的郑乃养校长。当时他才38.9岁,可在我们的眼中,他俨然是长辈。他着中山装必扣风纪扣,衣着俭朴但却极为干净。他不苟言笑但话语中总显露出慈祥和关爱。他话语不多却总透出睿智和哲理,且让人易于理解和接受。他对人严格但要求并不多,更多的是用行为来感染人。总之,他有长辈的尊严,却更有长辈的慈爱;他有长辈的教诲,更多的却是垂范;他极具长辈的宽容,但更多的却是长者的成熟与风范。回忆起他,每一位老附小都会说出子卯寅丑,这其中更多的是敬佩,更多的是惋惜,更多的是怀念。
 
        郑校长是我们的领路人。
        宁师附小1974年开办,是在原宁德县四小(创办于1970年)的基础上嫁接过来的。附小开办后,每年都进了数量较多的师范毕业生。由于“文革”的原因,这些师范生年龄相对都较大,也比较成熟,而且都是从几百名毕业生中挑选出来的。但这些毕业生要真正成为教学的骨干,成为学校的顶梁柱,必须采取非常措施进行培养。后来的附小在较短时间内在社会上声誉鹊起、得到社会上下一致好评,我想这与当年郑校长培养、提携年轻人采取的措施关系极大。
         量身裁衣,取其所长。这是郑校长采取的方法之一。谁适合做管理人员,谁适合做教学人员,在新毕业生进校时,郑校长就有比较周密的考虑。根据各人的特点,郑校长给予充分地压担子,且进行线条清晰的重点培养。记得我来附小不久,郑校长就与福州二附小取得联系,派了十几位教师去跟班。我和几位语文老师跟方公琼校长,数学的跟林天从等。我们所跟的这些老师都是当时福建省小学界的名流,在教育教学上都有其明显的特色。我们跟了三个月,回来后每个人都说自己有了明显的长进。去的这十几位教师,回到附小工作的实践证明从教育观念到教育方法,从对教材的处理到课堂上的应变,确实比以前都有了很大的转变和提高。这三个月的“充电”,为这些教师及附小今后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在当时,教师很缺,一个萝卜一个坑,每个人都有很重的教学任务。可郑校长却一下抽出十几个教师一去就是三个月,这不管是人员的安排还是经费的开支确实是非常大的压力。对此,郑校长说,磨刀不误砍柴功,我这是一本万利的事。后来的附小高速度的前进,在很短的时间内成为名校,这与当年郑校长独到的见解及正确的决策是紧密相连的。
        大胆启用,悉心指导。当时附小的年轻教师在进校不太长的时间内,大部分都承担了学校重要的工作。余养森老师担任了总辅导员,余长生老师担任了数学组长,我也当了语文大组长,而且后来一跃成为教导主任。我们这些年轻人在这些岗位上,都得到了独挡一面的锻炼,且不时得到了郑校长的点拨。在工作中,他不时教给方法;发现不足,他没有批评、指责,而是简明扼要给予指出,并要求在工作中弥补。很快,这些人都适应了自己的岗位,并能在工作中用“脑子”工作,用创新性的工作成果树立自己的形象。
        严格要求,一丝不苟。郑校长对教育教学的要求非常严格,有时近似苛求。他要求,担任课程教学的教师,都必须熟悉本课程一至五年级的教材和教学大纲(当时没有六年级),并掌握教材的重难点和教材之间的衔接。每位教师不但要能适应小循环,而且要能适应大循环(即从一年级教到五年级)。在这些要求中,其中有一条是背诵一至五年级的教学大纲,做到烂熟于心。当时,我年轻,记忆力尚好。遵照要求,我把大纲背下来了。相信当时有不少像我这样能将本课程大纲背下来的老师。尽管郑校长没有对每一位老师背诵大纲的情况进行全面检查,但当时的附小老师都当做作业去认真完成了。郑校长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时不时去听随堂课。除非学校有大事,你经常可以看到郑校长拿一条帆布凳子坐在某间教室的角落听课。那些年学校听课蔚然成风。同科目、同年段、同教案组的课随时听,办公室里极少见到教师在闲聊的。听完课马上交换意见,听课者指出不足,被听者也可提出反驳,就在这你一言我一语中,教师们得到了提高。这种民主和谐的教研气氛几十年后还在我们脑子里留下深刻印象。

         郑校长是我们的垂范者。
         提起郑校长,可能大家都会异口同声地说,老郑这个人最大的特点是什么事情都走在大家前面。他是一个示范性的校长。他是执行学校规章制度的模范,艰苦创业的榜样,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典型。
        严于律己,以校为家。郑校长把学校当成了自己的家,有事没事都在校园里转。在他担任附小校长的日子里,他没有迟到、早退这个概念。第一个在校园里出现的是他,最后一个离开的也是他。他很少批评人,但老师偶尔稍迟一点到校,总会在操场碰到他,都不由得一阵脸红和心跳。他原在地委小车班旁的旧房子里住,后感觉管理不方便,就搬到附小。一家人挤在附小五楼的一间房里。他当时完全有条件调整到两间房或更好的楼层,但他自搬到附小后就再也没有住过其他的房间。他的着装十分俭朴,总是规规矩矩、干干净净。他着中山装,风纪扣总是扣得严严实实。他说,教师就要有教师的样子,让人一眼就可瞧出。那年头,学校干任何事都是没有报酬的。在校园里,不管是周一至周五,还是周末,经常会见到他拿着锄头,不是在种树栽花,就是在填土挖沟。在他的带领下,星期天或傍晚经常有成群的教师在整理校园。学校有个学农基地,在单石碑,他时不时要到上面住上一两个晚上。原来的乱坟岗,经过有规划的实施,没几年就变得有模有样。学生在学农基地里得到了锻炼,确实也学到了一些知识和技能。在他的带领下,教师们也都自觉地到学农基地劳动、值班。记得在一个风雨交加的晚上,学农基地的房子被雷击了。半夜三更一听说,成群的年轻教师冒着大雨,踩着泥泞的小路去抢险,直至天亮。而在这现场,郑校长既是战斗员又是现场的指挥员。
         勤俭办学,廉洁从政。第四小学移交时,只有两座两层的教学楼,而其中的两间教室还做为教师的宿舍。郑校长把一分钱掰成两半用,节约下每一分钱用以建设。在他的手上盖起了五层宿舍楼、五层综合楼,一座三层教学楼。学校的总体格局在郑校长手上奠定,周边的土地及酱油厂被收归,一所基本达到国家颁布的重点小学标准的学校在短短的几年内就矗立在了莲花山麓。说起这些,大家都说是郑校长节俭的结果。郑校长的节俭在全区出了名。有一次一个县的实小校长来找郑校长,郑校长自己掏钱请客。这个信息传出后,许多人都是来学习取经完,任凭郑校长怎么热情挽留,也不在学校就餐。郑校长这个人公私极为分明,公是公,私是私,毫不含糊。记得有一次,有个老师想调到附小来,手上拎了一袋东西来找郑校长,说完话,把东西放下拔腿就走。结果郑校长本是含笑的脸立刻沉了下来,说:“如果你水平够,我会想办法。如果水平不够,谁都没办法。东西与水平是两码事,马上把东西带走!”最后那个教师红着脸把东西提走了。郑校长始终要求学校财务要当好家、管好账。在郑校长的任期内,财务账目一笔一笔清清楚楚。尽管他手上基建项目很多,但他把所有的环节都放到大会上并且做到提前公开,而且每个基建项目是算了又算,让最少的钱发挥最大的效益。
        刻苦学习,不断追求。郑校长还是个学习的典范。他关心国家大事,关注教育形势的发展,十分注重政治理论、教育理论的学习。他的房间、办公室里十分突出和醒目的就是书。他常说,要不断学习,同时要注重方法。这其中很重要的就是比照。他时常会把前苏联的教育家凯洛夫、苏霍姆林斯基等的教育理论与中国的教育现实、国家的教育要求做比照。他在每一次教师大会中的发言,基本上都是他学习的体会心得。他还喜欢唐诗宋词、古代名篇。在他的讲话中,时不时会冒出一两句古诗或名言。他的发言逻辑性强、简明扼要、用词准确严密,但又不乏优美生动。这是一种厚积薄发,是广泛涉猎后的升华。他常教育我们,人要进步就要多看书、多学习。自古英雄出少年,人生基础在少年。每个人都要活到老、学到老,而年轻正是学习的大好时光,千万不要耽误啊!

        郑校长是教育的先行者。
        郑校长对教育情有独钟,且有自己深刻的见地。他在几十年前就提倡快乐学习、提倡要对学生进行苦难实践。他的许多想法、提法、做法,现在回头来看还不过时。在二、三十年前,他就能提出、敢提出一些别人没能做、国家没倡导的思路、做法,确实是难能可贵的。
        丰富生活,快乐学习。早在刚粉碎“四人帮”不久,郑校长就叫人用铁皮在学校门口做上一条标语:让孩子们天天都快乐。按郑校长的解释,就是让孩子们在学校中,学习、活动、精神上都能快乐;学校要成为孩子们的乐园。他在开会时强调:对于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的教师要坚决处理;教师要用慈母般的微笑来对待学生;教师要做孩子们的朋友和贴心人;课堂作业要少而精,家庭作业要少布置或不布置。要让孩子们想到学习是一种乐趣而不是负担。他极力倡导丰富校园生活,多层次多类别开展课外活动。那时侯,学校里班级演出、年段演出、学校演出;单项体育比赛、学校体育节;少先队中队活动、大队活动、总队活动隔三差五都在举行。学校活动还总是与社会联系在一起,助残活动、学雷锋系列活动、“五小”活动等等,让孩子们走向街头、敬老院、车站、影剧院去当小小宣传员、小小清洁员……孩子们在活动中接触社会、了解社会、适应社会,提高实践能力、动手能力,陶冶了情操,身心都受到了锻炼。与此同时让孩子们感受到了校园生活的丰富多彩,在校园里学习确实是件快乐的事。就为于此,学校少先队很早且多次被评为全国红旗大队、“五小”组织先进单位等。


        创办报刊,争当编辑。郑校长来到附小不久,就倡导要办刊、报,让孩子们从中得到锻炼。当时,郑校长叫人在附小大门左侧空地上做了一个大黑板,分成几个固定的栏目。其中的“名人名言”栏目由他亲自操刀,两天一换。其他栏目由同学们自己去设计,去绘画、去填写相关的内容。当时每一期出刊是由高年级各班轮流进行的,结果编辑们都争着干,而且越办越好。随后他还办了报刊。应该说,当时不少学生在这一报一刊中得到了很大的锻炼和教育,从中得到了收获。不少学生走进校园,就会在黑板报前驻足不动,拿出笔记本摘抄名言名句。现在附小的刊报办得很活跃,比原来有了很大发展,但源头都起自当年的黑板报。
        教研活跃,氛围浓厚。郑校长非常重视教研活动。他要求每位教师每学期要写一篇教学心得,每年要写一篇教研文章。他还规定,大家有空余时间要多听课,还规定了每学期听课的节数。那些年绝大部分老师都大大超过了规定听课的节数,且完整地记录了听课的过程,包括得失、体会等。那时学校还规定,每个教师每门课每学年都要开示范课、公开课、观摩课。观摩课对外开放,每年一次。尽管老师们感到压力很大,但都圆满完成了任务,教师们在听课中学会了分析得失,懂得了怎样评课,当时不少乡下的教导主任还不知何为评课,附小一般的老师听完课就可以随口就来,评价分寸、标准都掌握得比较好。附小当年的辐射作用在全区是非常明显的,而且一直延续至今。郑校长还倡导大家向《福建教育》以及宁德县进修校办的教研刊物投稿,并且规定了不菲的奖金(每篇十元、五元,这在当时教师月工资才30来元时,额度是非常高的)。郑校长还组织力量创办了教研文章汇编,并将教研文章作为晋级、提工资的重要条件。就是由于郑校长的身体力行和有力的措施,促进了附小教师的齐头并进,教研氛围十分浓厚,开出的公开课、观摩课在全区乃至全省的影响都很大,不少课例还成为各县进修校的讲座指导的范例。
         总之,郑校长是教育教学教研的行家里手,其教育思想超前,教育目标明确,教育效果显著。其当年的想法、做法绝大部分至今仍在提倡和实践。

         郑校长1974年到附小任校长、书记,1983年离开,头尾10年。其英年早逝,时年47岁,令人扼腕长叹,郑校长有个倔脾气,认准的事十头牛都拉不回。其拼命三郎的工作风格过早地损坏了他身体的健康基础。我想,他的早逝这是很重要的原因,逝者如斯夫。但他的为人、品格、学识和气魄让和其同事或接受过他教诲的同志、教师长记不忘,长念不衰,他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和楷模。他逝世20余年,我们这些从他手上成长起来的当年的年轻人,至今已是两鬓斑白,有的都已退休了,但大家都无不记住他的教诲。与当年的老附小闲聊时,三两句话就会扯到老郑的身上。从中可见大家对他的怀念和尊重。
        现在宁德师范附小正朝着老郑当年设定的目标前进,不少地方在后几任校长的努力下不断创新发展。如果老郑在世,他一定会感到欣慰。作为附小的后来人,不管是管理者,还是年轻的教师,都应该也必须知道和记住:宁师附小的开创者、奠基人——郑乃养校长。
                                                                                                                                                       2005年2月30日
 
 一封表达感谢之情的越洋邮件
 
        2006年 4月5日学校网站发布了“老附小人”叶允丹同志撰写的“永远的追思”——纪念郑乃养校长的文章,引起了广泛的影响,学校行政组织全体老师学习讨论,老师们纷纷表示要弘扬附小传统文化,把附小办得更好。远在大洋彼岸美国从事研究工作的郑乃养校长的儿子郑茜冰在网站上看了这篇文章,给学校网站发来了一封邮件,表达了他对母校和母校老师以及老附小的感激之情。来信和照片及译文如下。
 Hi,
I am a former pupil of Nin De Fu Xiao and actually the son of the late principal Naiyang Zheng. Thank you for giving credits to my father for his contributions in setting up and developing NDFX. Please forward my best regards to all the teachers of NDFX and my special thanks to Mr. Yundan Ye for writing the memoir. Regards, Qianbing Zheng 12th of April, 2006 PS. Attached is a photo taken recently and please distribute it to those friends of my family.
       
译 文如下:
        你好, 我是原宁德附小的毕业生,也是校长郑乃养的儿子。感谢大家对我父亲为附小的建立和发展所做的贡献的信任。请将我的祝福带给所有宁师附小的老师们,特别要感谢(Mr. Yundan Ye)叶允丹老师写的纪念文章。 
尊敬的 
                                                                                                           
                                                                                                                                          郑茜冰(Qianbing Zheng)
                                                                                                                                                    2006年4月12日 
 附:附件中是我最近的相片请您转交给我的朋友和家人。

  

版权宁德师范学院附属小学所有 备案号:闽ICP备1802102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