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德网 (宁师附小汤玉玲) 新的课程标准,新的教学理念,给我们的语文教学展示了一个广阔空间。即:语文教学处处存在,语文教学资源处处皆有。其中,家庭教育资源就是一个取之不尽的最便捷的教学资源。如果我们能够充分地利用这一资源,那将对我们帮助学生学习语文,提高素养,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一、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不少学生在课堂上回答问题声音小如蜂鸣,有的站在那儿怯生生地低着头,一个劲地摆弄衣角,不敢张口说话。究其原因:其实际是自信心不足。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使他们觉得“我能行!”呢?我以为除了教师对这些学生给予特别的关爱与鼓励,最好的方法是教师能充分利用家庭教育资源,做到家校密切配合,制订措施,取教材本身的因素来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树立学习的信心。比如,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预习新课”这一环节,给学生布置家庭作业。要求学生在自己能弄清生字词,读通课文的前提下,以正确的站立姿势,向家长大声朗读课文几遍,家长则要认真倾听孩子读书,听后可以针对课文内容提一些小问题,鼓励孩子解答,让他体验成功的喜悦。一些学生不敢在课堂上发问或朗读课文,是因为他们心存顾虑,怕说错了会在众人面前丢面子。而在家长面前,他能积极地投入学习,是因为父母是自己最信赖的人,即使说错了也不要紧。鉴于学生的这种心理特点,我们请家长参与孩子的学习,在与孩子的交流中,像朋友似的与他一同质疑、一起讨论,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及时肯定他的优点,时时给他以暗示“你能行!”。经过这样持之以恒的训练,学生的胆量渐渐大了,自信心也慢慢增强了,他们在课堂上也就不再老是充当“收音机”了。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文章或赞美祖国大好山河的,或托意于物的,或领略异国风光民俗的……为了让学生在学习中把握作品的意境,再现当时当地的情景,我们要求家长尽可能利用闲暇之余带孩子去旅游;和孩子一起到书店去查找相关资料;引领孩子走进网络世界,指导孩子从网络上下载有关资料,教孩子如何对信息进行提取、分类,让孩子将资料带到学校与同学们一同分享。由于有了家长的引领和参与,不但能增强孩子对学习的浓厚兴趣,还养成搜集资料的能力,达到提高学习质量和合作学习的目的。在孩子与家长的互动过程中,既有信息的传递,又有情感的交流,更有思维的撞击,他们之间完全处于民主、平等的状态,让孩子真切地感受到父母的确是“第一任老师”,感受到家庭同样是一所理想的学校。
二、有利于开拓学生的习作思路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写作教学必须体现“生活本源”的教学理念,换句话说,作文必须回归生活,返朴归真,以自然生活为本源。
那么,在作文教学中如何落实“生活本源”的教学理念呢?首先,教师应拓展学生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带领学生走出学校的小课堂,走进社会的大课堂,把学校与社会联系起来。引导学生关注天下事,关注身边的人和事、景和物,从生活中提取素材。但这些仅靠教师的努力是不够的,因此教师就得大胆地启动、利用家庭教育资源,促使家长为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而加禾添薪。教师得找准机会向家长说明意图,要求他们能利用节假日或双休日,带孩子到大自然中去领略风光;看璀璨灯光下的街景;走访名人;光临书店;举办家庭故事会……这些活动,能极大地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的参与,能为学生提供诸多的习作素材。
三、有利于促进学生接触社会
语文很重要的一个性质在于它的交际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时时处处都存在着运用语言这个工具与人交流思想的机会。因此,我们不仅要在学校里,在课堂上创造机会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要尽量做到让学生在与人交往中,在现实生活体验中学习口语交际,学会与人合作。例如,有一回,我留给学生一道实践性作业:请你在这个周末替家长上街购物买菜,回来后向家长口述采购的经过,然后把这个过程写下,最后请家长写评价语。学生按照题目的要求,与家长配合默契,出色地完成了任务。在星期一的习作交流课上,学生们都能积极地参与小组交流,在大组上汇报。平时不善表现的学生,这次也能落落大方地走上讲台,向同学们娓娓道出自己当家购物的经过。由此可见,只要我们教师能巧妙地利用家庭教育这些资源,就不难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