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改十年,问题与经验并存;课改十年,困难与希望同在。
2011年8月,“课标修订稿”即将出台,作为一名一线的教研员,深深地感受到教师们在课改中的迷茫与困惑,也深深地体味到课改理想与现实的差距,更深深地认识到“课标(实验稿)”的一些错误“试验”的巨大危害。因此,我---承上启下的桥梁,一直非常关注课标的修订,在课标的修订中也积极建言献策(有些核心观点也被采纳),在今年的暑期研修中,有幸提前接触了即将公布的“修订稿”,反复阅读了多遍,又借鉴季浏教授的《十年的变化》,针对“修订稿”的主要变化,提出几点自己不很到位的见解,供大家参考、借鉴。
一、明确了学生“体质健康”下滑是体育课改面对的最现实问题
这次修订稿“序言部分”增加了有关青少年体质健康方面问题的描述,明确了体育学科应该面对的核心问题是“近二十多年来我国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持续下降”,不再面对全社会泛泛的谈“现代生产和生活方式造成的体力活动减少和心理压力增大,对人类健康造成了日益严重的威胁(引自课标实验稿)”。强调了进行体育课程改革的现实意义。使体育课程改革的针对性更强,使“如何增强学生体质”重回体育教学的重点,使一线教师的工作重点重新清晰。
二、理清了学科的主要内容,紧扣住学科的基本特性
“修订稿”在定义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性质时突出了“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学习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内容……”的语句(这是在课标实验稿中没有的),极力消除原课标中“淡化运动技能教学”带来的深重的负面影响,尽力改变一线教师实施体育新课程过程中对运动技能教学的误解,重新树立了运动技能教学的重要地位。
“修订稿”中明确提出了体育与健康课程具有“实践性”、“健身性”,强调了通过知识学习、体育锻炼以及行为养成,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强调在学习知识、技能和方法的过程中,要有适宜的运动负荷和运动量,来提高体能和运动技能水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这改变了一段时间以来体育课堂教学氛围“兴趣化”、教学内容“虚无化”的倾向,力求通过“健身实践”,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和实践能力。
三、紧紧围绕“义务教育”的基础性,立足“当下”开展工作
义务教育阶段的是整个学校教育的基础阶段,在这个阶段的所有内容都是基础性的,体育学科也不能例外。“修订稿”中写明体育与健康学科具有基础性,而且是为学生健康生活奠定良好基础的。“修订稿”课程理念中也取消了“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的语句,认识到“终身体育”的培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小学、初中阶段能让学生真正喜欢一个或几个项目,能在一段时间(一周、一月、一年、几年)内喜欢且经常参加这几个项目就是非常成功的。这极大地减轻了小学、初中教师的压力,使他们不再背负沉重的“终身”包袱,使他们能够回归现实,回到“当下”,面对兴趣变换非常迅速的“儿童与少年”开展适宜的教学活动。
客观的说,义务教育阶段“基本形成体育锻炼习惯(引自‘修订稿’)”就是一个不算低的要求!
四、整合相近的“领域”,确立了目标的“四个方面”
领域:“动物占有和保卫的一定区域,其中含有占有者所需要的各种资源,是动物竞争资源的方式之一。”“从事一种专门活动或事业的范围、部类或部门”(百度百科)从上面的解释可以看出,领域是相对独立的,有一定界限的。它使教师误解为每个“领域”都是独立的、割裂开的。 在“修订稿”中,取消了“领域”概念,重新将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定名为“四个方面”,这使我们感到体育教学重新成为一个整体,在这个整体中的不同“面”都是与整体紧密聚合的,使体育教学的育人功能呈现为“整体性、综合性”。
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目标,是体育课程改革的亮点之一。但是,社会适应是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标准和外部体现,心理健康是社会适应良好的重要保障,二者不能割裂开来。因此,将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合并为课程学习的一个方面,是符合科学规律的,使一线教师在实践中的贯彻落实更容易操作。
五、更强调“身体活动”,指明了教学内容的选择方向,凸显实践与能力培养
“身体活动”是体育学科区别于其它学科的本质特征,学生的身体活动能力也必须通过“运动体验”来体现。为了引起老师们对体育学科特性的重视,“修订稿”强调了发展学生身体活动能力的重要性,并提供了很多的身体活动项目供大家选择,使体育课回到了“本位”,老师们也明确了设计教学内容的方向。
“修订稿”的课程目标层次分明、彼此联系紧密。如以“运动参与”为例:“在小学阶段注重引导学生体验运动乐趣,激发、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和参与意识;在初中阶段引导学生逐步形成体育锻炼的意识和习惯” (引自“修订稿”)。由此可以看出,小学阶段注重体验、培养兴趣和意识,初中阶段注重应用技能和形成体育锻炼的习惯,明确两者之间的层次感和衔接性。在文字使用方面,多用“体验”、“参与”“应用”“掌握”和“学习能力”等,凸显出实践和能力的培养。
六、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提高评价的可操作性
学习评价是促进学生达成学习目标的重要手段。科学的评价体系能够有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修订稿”的评价中,首先强调评价内容的多元,要涵盖体能、知识与技能、态度与参与、情意与合作等方面。其次注重多样的评价方法,要做到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相对性评价与绝对性评价相结合,全面、综合地评价学生的学习。第三,发挥多方面评价主体的作用,既要采用教师评价,也要关注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并努力发挥班主任、家长等有关人员的作用,更好地发挥评价的作用。通过以上三点,构建了比较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并增加了“评价要点”和“评价方法举例”,为一线教师在进行评价时提供了非常实用、明确的借鉴。
七、注重多种教学方式的和谐,防止教学模式的“形式化 ”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是课改的又一大亮色,“修订稿”也继续保持这一项重要追求。因为现阶段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依然薄弱,这种方式可以有效地提升这些能力。但是,在实际教学中“自主、合作、探究”方式与讲授式等方式被对立起来,导致了一种新的“形式化”。
比如,所谓“研究性”学习,不是学术研究的摹仿,也不存在固定模式,可以有多种多样的范例。又如,所谓“讲授式”教学,不等同于“灌输式”;其实,讲授式教学,也倡导启发、诱导,不应一概否定讲授的教学方式,在一定的时期、一定的条件下,具有正面意义。总之,教学方式存在多种差异,因地、因时、因人而异,关键要和谐地适用。
当然,课程标准的内容非常多,以上仅是个人认为一线教师与教研员会重点关注的几点,仅代表个人认识,欢迎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