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在线

当前位置:首页 >德育在线

统筹推进"立德树人"工作
作者: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负责人|ndsxd@qq.com 来源:教育部网站|http://www.ruangq.com
发布日期:2014-04-29 21:57:49 阅读:1923次

 

——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负责人就《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答记者问

   日前,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制定的,主要任务是什么,有哪些新的政策举措,如何抓好贯彻落实,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负责人就这些问题回答了记者的提问。 

  1. 记者:立德树人是一项长期任务,教育部门一直在抓,这次为什么要出台一个专门的《意见》? 

  答:《意见》的出台主要基于以下三个方面的考虑。

        一是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需要。十八大报告强调,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要“坚持立德树人”。

        二是解决现实问题的需要。当前,重智轻德、重分数轻育人的现象还比较普遍,课程改革整体规划、协同推进不够,尚未形成育人合力。

        三是迎接未来挑战的需要。信息网络、多元文化使得学生的成长环境更为复杂,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很大影响。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提出更高要求。 

  自2013年2月以来,教育部组建了专门工作班子,在深入系统调研的基础上起草文件。先后召开10余次座谈会,广泛听取多方面的意见。召开了2次部党组会、8次部长办公会对《意见》进行专门研究和审议。经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审议同意,印发了《意见》。 

  2. 记者:大家对立德树人都有自己的理解,请问在新的历史时期要“立什么德、树什么人”? 

  答:立德树人内涵非常丰富。根据新时期的特点,《意见》在要求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扎实的科学文化素质、健康的身心、良好的审美情趣的同时,突出强调要使学生具有中华文化底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国际视野,力求使立德树人的方向性、民族性和时代性更加鲜明。 

  为落实好立德树人的新要求,近期工作的主要目标,概括起来讲就是“建成一个体系、确立一个体制、形成一个格局”。

        一是基本建成高校、中小学各学段上下贯通、有机衔接、相互协调、科学合理的课程教材体系。 

        二是基本确立教育教学主要环节相互配套、协调一致的人才培养体制。

        三是基本形成多方参与、齐心协力、互相配合的育人工作格局。 

  3. 记者:立德树人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请问推进改革的总体思路是什么? 

  答:

         一是以学生发展为主题。

        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充分体现教育规律和人才培养规律,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     

        二是以统筹改革为主线。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立足长远,着眼全局,进行整体规划、系统设计,协同推进各项改革,形成育人合力。

        三是以破除体制机制障碍为重点。

        聚焦人才培养的关键领域和主要环节,针对制约人才成长的瓶颈,大胆改革,重点突破,形成良好的育人环境。 

  4. 记者:立德树人工作涉及诸多方面,为什么将深化课程改革作为切入点? 

  答:推进立德树人工作,关键是要找准切入点。

        课程是教育思想、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的主要载体,集中体现国家意志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在人才培养中发挥着核心作用。课程改革是人才培养体制改革的关键,牵动着学校教育的全面改革。多年的课程改革实践证明,抓住了课改,就抓住了育人工作的“牛鼻子”。只有通过进一步深化课改,扫清人才培养的重大体制、机制障碍,才能真正有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5. 记者:这次深化课程改革的主要任务是加强“五个统筹”,为什么这么强调“统筹”?  

  答:人才培养的规律性强,各个环节的关联性强。实践证明,单项的、局部的改革难以从根本上解决人才培养的问题,因此,必须统筹推进各项改革。统筹小学、初中、高中、本专科、研究生等学段,主要是避免学段间培养目标和教育内容脱节、交*、错位,理顺各学段的育人目标。

        统筹各学科,特别是德育、语文、历史、体育、艺术等学科,主要是避免学科知识本位、内容简单重复,加强学科间的相互配合,发挥综合育人功能。

        统筹课标、教材、教学、评价、考试等环节,主要是纠正考什么教什么、单纯以考试分数评价教育质量的倾向,全面发挥课程标准的统领作用。

        统筹一线教师、管理干部、教研人员、专家学者、社会人士等力量,主要是避免各行其是、步调不一,协调各支力量,形成育人合力。

        统筹课堂、校园、社团、家庭、社会等阵地,主要是改变各育人阵地之间联系不够密切的现象,营造课内外、校内外协调一致的良好育人环境。 

  “五个统筹”涵盖了育人的主要方面,充分体现全科育人、全程育人、全员育人,从多个维度系统构建全方位、立体化的育人体系。 

  6. 记者:“五个统筹”涉及诸多环节,跨度又很大,对改革的系统性、综合性提出更高要求,请问你们是怎么考虑的? 

  答:围绕关键领域和主要环节,《意见》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十项改革措施,概括起来主要是四个方面。

        一是打好专业基础,从构建核心素养体系、细化育人目标入手,研制学业质量标准,进一步完善课标教材。

        二是理顺教育教学环节,全面发挥课程标准的统领作用,改进教学方式方法,改革考试评价制度,确保教育教学环节协调一致。

        三是提高保障水平,重点抓好教师能力培养、研究基地建设、教学资源开发。

        四是加强监督检查,要求建立健全课程实施的监测评估制度。十项措施力求有效衔接、环环相扣,确保改革系统推进。 

  7. 记者:研制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是深化课程改革的新的重大举措,请问重点要解决什么问题? 

  答:构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对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至关重要,是国际教育发展和变革的趋势。

        研制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主要是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通过构建这一体系,使学生发展的素养要求更加系统、更加连贯。重点解决两个问题:

        一是把对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总体要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关内容具体化、细化,转化为具体的品格和能力要求,进而贯穿到各学段,融合到各学科,最后体现在学生身上,深入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

        二是为衡量学生全面发展状况提供评判依据,引导教育教学评价从单纯考查学生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转向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 

  8. 记者:研制学业质量标准是深化课改的又一个重点,我们已经有了课程标准,为什么还要研制质量标准? 

  答:研制学生学业质量标准,主要是根据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完成不同学段、不同年级、不同学科学习内容后应该达到的程度要求。

        现行课程标准对学生学什么、学多少讲得比较详细、清楚,但大部分学科对学到什么程度要求不明确、不清晰,难以量化、分级。这样带来两个问题:

        一是教育教学活动不好把握,容易出现偏难、偏深等教学问题;

        二是评价缺乏统一、具体、可操作的能力表现标准,各地各校评判教育质量的标准不一致。研制质量标准,将其有机融入到课程标准,使学习内容要求和质量要求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对教学和考试评价都具有较强指导性的课程标准,有助于很好地解决上述两个问题。 

  9.记者:最近,中央明确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和要求,请问如何在深化课改中进一步落实? 

  答: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

        一是在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和学业质量标准中,把核心价值观的有关内容具体化、细化。

        二是修订有关学科教材,全面系统体现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和要求。

        三是强化实践育人,充分发挥社会实践的养成作用。

        四是将学生践行核心价值观情况纳入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作为学校招生录取的重要参考。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作用。 

  10. 记者:《意见》出台后,如何确保各项改革举措落到实处? 

  答:为保证各项改革举措有效落实: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调整完善课程教材工作领导机构,统筹协调重大问题,研究确定重大政策,保证各项改革协调有序、顺利推进。

        二是明确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学校、事业单位、专业机构等的任务和职责。教育部专门制订了实施方案,同时要求各地和学校也要制订具体实施方案。

        三是强化专业支撑,充实完善有关专业组织,建立研究基地,为做好人才培养各环节的衔接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四是严格实施管理,建立课程教材实施监测评估制度,加强对课程实施状况的督导检查。  

版权宁德师范学院附属小学所有 备案号:闽ICP备1802102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