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体育天地
——宁德师范学院附小“省体育名师工作室”创建经验解读
阮光清教学生如何读懂体检数据指标,指导学生体能健康自我管理。
近日,宁德师院附小成功创建了“福建省中小学体育教学名师工作室”,该校校长、体育教师阮光清出任工作室领衔名师,成为福建省在中小学体育教学上的“双首个”。多年来,该小学在探索科学、有效的小学生体育教学发展模式上,逐步走出一条以“本质体育、科学体育、自主体育”为核心的“有效体育”特色教育发展路子,得到广泛肯定。
本质体育
以增强学生体质为目的
“中小学体育教学,初衷并不是要让孩子参加比赛拿冠军。本质应该是为了增强学生体质,磨练意志品质。”宁德师院附小校长阮光清在谈及中小学生体育教学主张时说道。这一理念,一直贯穿于阮光清35年的教学生涯中。
1989年一次偶然机会,阮光清凭着对体育教学的热情,成为福建省教委体卫处和福建师大陈智寿教授组织开展一项以增强学生体质为目标的《体育课程科学化实验》的“编外人员”。随后附小便开始了体育课程整体改革实验。
三十几年来,“本质体育”的坚持体现在课程设置和基础设施的建设上。“可以说,我们的想法是有前瞻性的。我们不论在体育课程时间保障、运动强度、以及体育文化建设上,都走在了前列。我们的日常各科教学从来不占用体育课的时间。学生体质和学习好比‘1’和‘0’的关系,有了体质,‘1’后面可以加很多‘0’。反之,‘0’后面加再多的‘1’也是徒劳的。”校长助理、省中小学体育学科带头人陈煌说。
为了让孩子们通过体育教学达到增强身体素质和提高意志品质的本质目的,除了课程保障外,该校对体育课程基础设施的投入也是非常用心。早期经费限制,体育器材短缺,阮光清就绞尽脑汁,因地制宜地想出很多“花样”来。“跳山羊的山羊不够,就利用主席台,同样也是助跑、起跳、落地(转身),而且还安全。锻炼好了,等孩子们升到高年级,再用山羊来练习及考试,刚好。”阮光清说。
记者来到附小老校区的“下操场”。原来,学校受到场地限制,在重建工程设计时,建设负一层作为“下操场”,迷你跑道、乒乓球桌、爬杆、天梯、低单杠、轮胎路径等一应俱全。阮光清自豪地介绍:“这可是全市唯一的,不仅解决了场地限制问题,还解决了体育课受天气制约的难处。”教师的办公环境也得到重视,体育与健康教研室、体育教师办公室一一配备了专业的办公器材和场所。
课程和基础设施的保障,极大满足了学生的体育活动需求,为开展“有效体育”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科学体育
坚持因人而异数字说话
“有效体育”之所以有效,除了对教学主张的坚持,离不开“科学体育”的指导。早在1991年,由中国教育学会体育研究会和中国体育科学学会学校体育专业委员会主办的“全国提高体育教学效益现场观摩研讨会”上,阮光清的论文《增强学生体质、提高体育教学效益》论文入选大会报告,“以增强学生体质为目标”实验探索观点,受到全国专家学者的赞赏。
多年来,“有效体育”的科学理论在此基础上,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得到丰富和扩展。近年来,学校还开展了《体育与健康课程校本化》课题研究,编写适合本校不同年级学生的体育教材和课程内容。每个年级都配备有执教教师和指导教师,对教学内容、学习指标、评价体系、学时安排等都做了差异化的详细安排,使学校体育教学更加系统专业化和具有针对性。
采访中,记者刚好碰到该校一年一度的学生体检。“你这个体重要注意了”“视力很好嘛,要保持”……阮光清见到正在排队测体重的学生们,下意识地关心体检单,“让数据说话”是他始终坚持的。
记者在学校操场上看到醒目的《宁师附小各年段体质评价直观图》,各年级男女生体测标准都通过“蜘蛛网图”的形式呈现,每一年统计一次,一目了然,便于对症下药。曾经一次体质测验中,学校发现四年级学生心肺功能偏弱,于是就针对此项薄弱项目开展了科学的课程和锻炼内容调整安排,增加耐力训练以提高心肺功能。
不仅如此,学校还非常注重体育理论课程的安排,让学生掌握科学的训练方法。“比如让学生学会了心率的测量方法,这就可以在有氧运动过程中,注意把心率控制在每分钟120至140次之间,这就有助于科学健身,提高效益。”陈煌说。
自主体育
让学生养成运动习惯
“体育教学不应该是独立的,只是传授健身技能,应该在传授技能的基础上,提高孩子科学锻炼、热爱体育的内在动力,培养健康良好的自主自动锻炼习惯,使体育锻炼更可持续。而这就需要全方位、多元化的配合,注意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阮光清说。
为了让孩子们能自觉锻炼,除了因材施教外,该校在体育课程设置上推陈出新、与时俱进,而且在针对体育较弱的孩子教学上,也非常细致、耐心,体现人文关怀。
以耐力跑为例,虽然对增强心肺功能非常有效,但由于枯燥乏味,小学生很难接受和坚持。“所以我们就将跑步、跳绳、跳山羊等一系列运动项目编排在一起,提高趣味性的同时,和耐力跑效果殊途同归。”
2010年11月,阮光清执教的体育课《正向投掷篾球》,挖掘畲族的传统体育器材,创编出“金猴护蛋”“打野鸭”“耍猴”“畲农采柚”“穿针引线”等活动游戏,既克服了场地小、投掷活动无法开展的困难,又让学生能自主开展健身活动,达到增强体质,磨练意志的目的,也培养自我锻炼能力,本课还荣获全国“全国第四届中小学体育教学观摩展示比赛”一等奖。
为了保证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学校提出“课内不足课外补”的策略。根据国家的相关政策,近年来引进由宁德市体育局主管,在宁德市民政局注册的国家级“宁德市六艺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的公益体育社团,下设篮球、足球、羽毛球、跆拳道、乒乓球等运动项目俱乐部。节假日、课外时间,学生自愿报名参加体育锻炼,弥补学校运动时间不足的问题。俱乐部制度健全,管理规范,提供了更多的体育锻炼机会和时间,学生体育兴趣得到培养,体质得到增强。可以说体育俱乐部的成立,是学校体育教学的有益补充,收效明显。
系列的措施达到良好的效果。附小毕业生、宁德一中学生石小羽说:“据我对比,在小学体育教学中,附小的花样肯定是最多的,且每节课都有保障。跑步技巧就是在附小时候老师教授的,也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这对我是终生受用的。”
版权宁德师范学院附属小学所有 备案号:闽ICP备1802102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