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造良好家庭氛围 促进子女健康成长
——留美学生家庭教育一斑
刘定山老校长和附小学生在一起
刘校长在讲坛上
当今的世界是一个瞬息万变的世界,当今的社会是一个充满竞争的社会。今天如何当家长?如何把孩子培养成为一个热爱家庭﹑热爱社会﹑将来能适应社会发展为国家做贡献的有用之才?这是摆在广大家长面前的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课题。渴望孩子成材,是天下`父母的共同心愿,怎样教子成材,也是广大父母们孜孜不倦的良苦追求。虽然绝大多数家长都有一个非常美好的心愿,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牵肠挂肚,付出很多,当然有很多获得成功的,但也有的却收效甚微,甚至事与愿违,造成了追悔莫及的后果。这是为什么?原因就在于做家长看似简单,其实是一门很深的学问。近年来,随着家庭教育的不断深入和普及,有关“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的理念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家长所共识,但是如何根据这“第一校”和“第一师”的优势和特点来发挥家庭教育的特殊功能呢?还是需要我们广大家长认真学习、研究、实践、总结的。孩子从小在家庭长大,与父母朝夕相处,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乃至习惯、爱好,无论是有意的还是无意的,文明的还是粗暴的,正确的还是错误的,都会无时无刻不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个性的形成与发展,对孩子的教育起着奠基作用。所以,我以为,家庭教育其实更多的是一种影响,一种熏陶,它既不是母亲苦口婆心、喋喋不休的说教,也不是父亲声色俱厉、枯燥无味的训导,而更多的是父母的言传身教,是一种良好的家庭氛围对孩子的影响与熏陶。父母要用正确的思想熏陶孩子,用科学的言行影响孩子,用积极的学风感染孩子,让孩子在和谐、温馨、快乐、积极上进的家庭氛围中受到良好的教育。下面我想联系自己学习家教理论的一些体会,结合在美国探亲期间收集的中国留学生教育子女的有关见闻,谈点粗浅的看法。
一、当学习型家长,营造勤奋好学的学习氛围
21世纪呼唤学习型家庭,学习是知识经济时代迎接挑战、适应生存的需要。这是我在全球瞩目的高科技中心硅谷探亲期间最深刻的感受。在美国,人们普遍热爱读书,重视学习。据一项调查显示,他们业余时间最喜欢的三项活动占时间分别为:一是与家人和孩子玩,占20%;二是看电视,占21%;三是读书,占35 %,高居榜首。我们几次到美国探亲,时间虽不算长,但也能感受到周围家庭浓厚的学习气氛和人们牢固的“终身学习”理念,即家庭是“学习的家庭”,学习是“家庭的学习”,一个家庭就是一个“学习的团队”。
1、家庭是“学习型的家庭”。这里指的是每个家庭具有浓厚的学习气氛和具备有利于学习的各种条件。
(1)把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摆上重要位置,保证“三个优先”:优先创造一个安静的学习环境,优先安排一个固定的学习场所,优先增加一定比例的教育投入。中国留学生家庭,不论住房是否宽敞,家庭生活是否宽裕,但普遍都把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放在优先位置,从房间的安排、居室的布置、经费的投入等等方面加以重视。一般家庭都要安排一、两个小房间作书房、电脑室之用。有的家庭暂租公寓的套房,比较拥挤,但再挤也得挤出一小间作书房用;有的家庭房子很大,但再大也没有酒吧间,更没有麻将室等大人娱乐场所,而是多一些孩子学习和活动的空间。家庭中绝对没有来自大人喝酒猜拳、打麻将等对子女学习的干扰。至于书桌﹑书橱、书架和一定数量的中、英文藏书与不断更新的学习资料以及钢琴、电脑,一般家庭都必不可少。营造这样一个充满书香气息而又安静宽松的读书环境,确实有利于大人、小孩的学习。
(2)把学习融入家庭,读书成为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平时工作很忙,压力很大,但一家人挤时间上图书馆借书或到书店买书,已经成为家庭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周末,家长经常开车带孩子逛书店。书店里琳琅满目的新书,门类齐全,制作精巧,在那里可以买书,也可以读书,一家人有时一去就是大半天。孩子爱读书,家长也喜欢买书作为生日礼物或圣诞礼物送给孩子。日积月累,孩子书架的书就越来越多,知识也就越来越丰富。但是家庭买书、藏书毕竟有限,图书馆才是更大的知识宝库。每周家长都带孩子们去附近的图书馆借书。那里有各种文字的版本,有品种齐全的书刊,还有不少音像制品,而且借书手续十分便捷,每周都能借回一大摞,周而复始,大人、小孩可以源源不断地从书中获得知识。同时,一旦养成这种好习惯,哪一个周末要是没空上图书馆,小孩就会一直念叨着,家长就非得找个晚上时间带他们去趟图书馆才行。在借书的队伍中,尤以中国人和印度人居多。
2、学习是“家庭的学习”。这里指的是学习不光是孩子的任务,每个家庭成员都要参与学习,而且要互相学习、终身学习。
(1)家庭成员共同参与学习,组建一个学习的团队。平时,每个家庭成员都有自己的学习计划和任务。父母工作再忙,也总是挤时间勤奋学习,这既是迎接挑战适应生存的需要,也以此来影响和带动孩子。他们学习专业理论,参加公司一年几轮的业务培训,不少父母还边工作边继续上学深造,许多留学生的多学位和多专业,都是坚持在职进修,利用晚上和周末的休息时间完成的。他们注重培养孩子热爱学习,全面发展。尤其是培养孩子酷爱读书(包括学习中文)和接受各种艺术教育。孩子们普遍勤奋好学,除了上学还参加各种课外兴趣班的学习:艺术类的有舞蹈﹑绘画﹑乐器;健身类的有游泳﹑体操﹑武术;文化类的有中文及奥数等。一般的孩子至少参加二、三项课外学习。因此,一家人白天上班的上班,上学的上学;晚上,孩子做功课,父母亲也都在电脑上学习、工作。周末两天,孩子要上兴趣课,父母就得开车来来回回地接送,而且上一门课个把小时都得等在那里。孩子们在教室里上课,家长一般都带上电脑或一些书报在休息室学习或工作。那情景,真是让我感动。
(2)家庭成员之间相互学习,全面提升文化素质。今年受女儿全家学习气氛的感染,我们两位老人也加入这个“学习的团队”,由外孙女当小老师,开始学习电脑,有时也学习一些简单的英语单词。同时,我们也辅导两个外孙女学习中文,平时常给她们读一些中华民族历史名人的故事,教她们诵读唐诗,辅导她们学习中文学校的功课,培养她们学习中文的兴趣,效果还是不错的。两个小孩都能用汉语与我们交谈,能背诵几十首唐诗,已上初中的大孙女还能阅读中文书报,完成中文学校布置的作文。
我觉得,在家庭成员中,不管是年长的还是年幼的,大家共同参与学习,彼此相互学习,不仅增添了家庭的学习气氛,促进小孩更加努力,而且整个家庭的文化素质也得以提升。当然,这个家庭的“学习团队”组建得如何,效果怎样,跟父母的言传身教关系十分密切。试想,有些家长虽然对孩子学习上的要求严格得可怕,自己却毫无学习意识,在家里不读书,不看报,不学习,甚至认为花钱为孩子请个家庭教师就算尽到父母的责任,自己整天忙于喝酒应酬或打麻将上歌舞厅,那么,“学习团队”就无从谈起,对孩子的说教也苍白无力。
二、做开明型的家长,营造和谐、快乐、温馨的精神氛围。
胡锦涛总书记提出要构建和谐社会,只有构建和谐社会,各项事业才能大力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才能早日实现。家庭是社会的一个细胞,同样,只有构建和谐家庭,营造快乐、和睦、温馨、甜蜜的家庭氛围,孩子身心的健康才能得到发展,家庭生活才能真正幸福安宁。目前,虽然许多家庭物质生活得到很大的改善,但不少家庭却存在这样那样不和谐的因素,如少数家庭夫妻关系不和谐,离异后孩子得不到父母完整的爱;有些家庭亲子关系不和谐,两代人之间出现沟通障碍;有的家庭物质投入与精神投入不和谐,造成重金钱轻时间、重物质轻文化、重旁观或赐予式轻共同的双向投入式等倾向,在这些不和谐的因素中,其中以亲子关系不和谐,父母与孩子存在沟通障碍的问题最为普遍。据一项对家长的调查显示:有近70%的家长与孩子的沟通中存在烦恼和困惑,有19%的家长与孩子的沟通处于紧张、困难和无奈的境地。有23.6%的家长因为“孩子小,道理讲不清”而造成沟通困难,还有35%的家长面临“孩子大了有自己的见解,我们讲话他们不大愿意接受。”的烦恼。而在孩子中的一项调查却显示:26%的孩子认为父母对他们缺乏尊重与信任;59%的家庭沟通话题除了学习就是分数,子女反感:34%的子女讨厌父母唠唠叨叨。还有两组数据更反映了所谓的“代沟”问题的严重性:一个跨国机构对非常多的中国、美国和日本的孩子进行一项调查“你最尊重的人是谁?请列出你心目中的第1位到第10位,本国的和外国的都可以。”调查结果是:美国和日本的孩子,他们心目中最尊重的人依次是:爸爸、妈妈、英雄人物(或是某个歌星); 中国的孩子最尊重的人根本不是父母,父亲被排在最后一名,第10名,母亲更惨,挤出前10,排在第11名。无独有偶,沈阳市教育局对中小学生思想道德心理状况进行了一次“摸底抽查”,个别数据更是令教育专家大为意外:有一道题问的是学生景仰什么人,调查结果显示:40% 景仰科学家,35% 景仰体育影视明星,只有1.5%的学生景仰自己的父母,而景仰“黑老大”的学生竟然还有2.9%,几乎是崇拜父母的两倍。这些数据不能不引起广大教育工作者和家长的深思。当前出现的“三多三少”(即小家庭独居的多了,与亲友和左邻右舍的小伙伴交往少了;父母忙工作忙应酬的多了,与孩子相处的时间少了;孩子看电视、玩电脑的时间多了,与父母接触交谈的机会少了)阻隔了亲人之间的交往与沟通,使家人在不同程度上成了一群亲爱的陌生人。因而我们要研究新情况,用心探索心灵沟通等新问题。这方面,美国家庭的一些做法值得借鉴。
1、以家庭为单位参与活动,为家庭成员之间的沟通提供了有利的时机和氛围。家庭成员经常集体参加丰富多彩的共同活动,给家庭注入新鲜活力,带来快乐与温馨。 闲暇时间,一家人开车出门,带孩子上图书馆或书店,指导孩子借书买书读书,增长知识;或到附近的博物馆参观,和孩子一起动手,组装一些小玩艺;或带着孩子到水族馆,观赏千姿百态、色彩斑斓的海底世界;或带着孩子去登山,享受大自然的清新空气。夏天的傍晚,许多下了班的家长带着孩子到公园里荡秋千、扔飞牒、学骑车、放风筝,和孩子同欢乐;假日外出旅游,肯定是举家行动;朋友之间庆贺生日,也是全家参与;父母工作的单位或孩子读书的学校也常有举办邀请全家人参加的游乐活动。这些集体活动的共同参与,有利于增进家庭成员之间的亲情,也为两代人的心灵沟通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时间,同时在这样轻松愉快的共同活动中,相互了解,相互磨合,相互影响,相互学习,对于两代人的交流与沟通,容易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我女儿说:以家庭为单位参与各种活动,这也是美国的一种文化。
2、平等对待孩子,尊重孩子的人格和权益。美国著名女心理学家鲍姆琳提出了父母抚养孩子有三种方式:权威型﹑宽容型和专制型。中国父母或许受封建思想影响较深,至今还有不少人把孩子看作是自己的私有财产,孩子的一切行动要随着父母的指挥棒转,因此,家庭教养方式倾向于权威型和专制型的较多,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关系是常常是一种“管”与“被管”类似于单位里的上下级关系,父母习惯于做居高临下的训导,很少向孩子敞开自己的内心世界,而要孩子向自己公开一切,并且绝对服从大人的决定,这是一种不平等的要求,当然不可能取得良好的沟通效果。而在美国的父母则倾向于宽容型的教养方式,父母比较民主,能平等对待孩子,尊重孩子的人格和各种权益,包括生存权、发展权、受保护权和参与权等等。凡事以引导为主,绝不搞体罚或变相体罚。父母如有打骂孩子行为,被邻居或老师发现,轻者要被暂停监护权,孩子被带走,由社区监护;重者要当被告,上法庭吃官司。家庭的一些重大决策或重要计划,尤其是事关孩子的的决定,总是把尊重孩子的个人意愿放在首位,事先一定要征求孩子的意见。如选择孩子就读的学校、家庭旅游计划的安排(包括旅游景点的选择),让孩子参加哪些课外兴趣班的学习等,都要让孩子参与讨论,征得孩子的同意,而不是以自己的愿望和感受来替代孩子的主观需求,生硬地强加给孩子这样那样的决定。确实,只有这样,孩子的主人翁精神才能得到培养和激发,心才会与父母更加贴近。有一次,女儿的一位老同学从国内来到硅谷,在家里住了几天,他看到大人总是以商量的口气和孩子说话,非常感慨地说:“这就是美国与中国对待孩子的不同态度,真正体现孩子与父母之间的平等。在国内,办什么事一般都由父母说了算,哪来那么多的商量!”再说个小小的例子,美国大人同孩子谈话,常常是蹲下来的。当有人问起这种谈话形式的好处时,一位美国朋友这样解释:“孩子也是独立的人,只是他们现在矮一些,所以应该蹲下来跟他们说话,同孩子脸对脸,目光对视着说话,能让孩子意识到他同成人的平等,有利于培养孩子的平等意识和自信自尊的人格。”怪不得我平时经常看到女婿也总是蹲着或干脆坐在地板上给孩子讲故事﹑玩游戏呢。
3、善待孩子的隐私。孩子有了隐私意识,是他们逐渐成熟的表现,家长不要惊慌失措,而应当高兴才是。当父母的不能随便暴露孩子的隐私,更不能随意加以侵犯,否则,你就会失去孩子的信任,破坏了你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让孩子对你反感,产生隔阂,严重影响教育效果。有人说了这样一个例子:一位母亲帮女儿买了抽屉的锁,并当着女人的面把其中的一把钥匙扔进马桶里,女儿很开心。后来女儿发现抽屉竟然被打开过,当她哭着告诉妈妈时,母亲却淡淡地说:钥匙一共有三把,我这儿还有一把。这天晚上,是女儿有生以来最难熬的夜晚。她过去是那么信任母亲,可母亲为了窥探女儿的隐私,竟如此做手脚,多年培养起来母女之间的信任因此不复存在,而这位母亲也为此付出惨重的代价!美国对隐私权的保护是特别重视的,象公司里每个员工的年龄、婚姻状况、工资收入都属于个人隐私而加以保密,一般人也不会随便打听的。平时要到再熟悉的朋友家,都得事先电话预约,得到允许后才能上他的家。因为家庭也属于个人隐私,有些是主人不愿意让外人随便看到的,所以在美国没有随便串门的习惯。受这种大环境的影响,留学生父母对孩子的隐私更加注意保护,绝不会随意加予干涉。偷看孩子日记,偷拆孩子信件,偷听孩子电话,真正会被视为是犯法行为和不光彩的举动,家长肯定不会去干这种愚蠢的事。也许有人要问:“按这么说,孩子的私事都不能过问了吗?”孩子的事要过问,但要明确指导思想,讲究过问方法,通过与孩子的沟通,争取孩子信任自己,在尊重孩子隐私权的基础上,让孩子主动自愿地向你披露他心中的秘密。
4、善于欣赏自己的孩子。每个孩子出生在不同的家庭,在不同的环境中成长,即使是兄弟姐妹,其遗传基因也不尽完全相同。因此,每个孩子之间或多或少都会存在着一定的发展差异,这是很正常的现象。家长不要总拿自己的孩子与别人家的孩子去对比。有的家长觉得自己的孩子比别人强,就沾沾自喜,反之就不停的数落、讽刺与挖苦。这种做法很容易使孩子丧失信心,迷失自我,长大以后缺乏自信,学业和事业不容易成功。有位朋友举了这样一个例子:中国的孩子和美国的孩子在一块投篮,每人各投十个球。中国的小孩进了九个,家长还在一旁叹息说:“你怎么就不能再进一个球,做到百发百中呢?”而美国的孩子哪怕只进一个,家长也会在一旁以热烈的掌声加以鼓励。另外,美国的学校从不把学生的成绩进行排队,更不会当众公布,让成绩差的孩子难堪。学校有书面考试,但更多的是平时动手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等综合能力的考察,通过成绩报告单反馈给家长。有一回,我曾问过外孙女,经常来我们家一起做功课的那两个女孩学习成绩怎么样,她摇摇头说:“不知道。”我再问她的成绩在班上排名第几,她用不解的眼光看着我,我马上意识到自己问得不对,随即改变话题。我知道她的成绩很优秀,连忙好好地鼓励了她一番。今年刚满五岁的小孙女,性格开朗,聪颖活泼,不论在幼儿园还是在家里,无论是学舞蹈还是学体操、游泳,都很有自信,经常听到她乐哈哈说的一句话就是“我会的!”,这跟平时家长和老师对她的欣赏和鼓励是分不开的。
暑假了,来自美国的小外甥女参加舞蹈培训班
三、做节约型的家长,营造艰苦朴素的生活氛围。
今年三月,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两会”上倡导“八荣八辱”社会主义荣辱观,这对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提高公民文明素质,净化社会风气,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非常重要,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精神的兴衰。联想到在美国创业的留学生群体,我是感触很多。我常常想,他们在被认为世界上经济最发达的美国创业,从事的是高科技的工作,许多人年薪达到美国平均收入的中上水平,他们在享受着高科技带来的现代生活﹑让孩子接受良好教育的同时,不忘自己创业的艰辛,不忘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等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过着非常传统的普通人的日子。为了孩子将来的成功,他们没有什么补偿心理,而是以自己艰苦创业的精神和行动来影响和教育孩子。
1、勤俭节约,不盲目消费。他们平时花钱的原则是:该花的钱不能省,可以省的钱不乱花,不用花的钱就不花。如对孩子的智力投资,必要的旅游费用,依法缴纳的税款等,这些都被他们列入年度理财计划而加以精细安排。特别是事关孩子的开支,要首先加以保证。为了让孩子在中小学基础教育阶段,能够到一所教育质量高、周边环境安全的学校就读,家长宁可多贷款二、三十万美元去好的学区购买一座房子或每月多花两、三百美元去好的学区租一套公寓,在他们看来,这钱应该花。而在其他许多方面,他们却精打细算,非常节约。家庭日常开支预先做好计划,这在美国非常重要,可以节省许多开销;平时注意商场各种促销信息,做到少花钱也能购买到自己满意的商品;平时不讲排场不攀比,更不会去追求奢侈的享受。如果不是亲眼所见,很难想象,年薪十几万美元的女工程师头发还是请家人或朋友来剪。夫妻都是博士生,年收入不菲,但孩子出生后很少买过新衣服,因为朋友同事送来他们孩子穿小了的衣服已经穿不完了,为什么还要花钱去买新的呢?有些小孩的衣服还在几家轮着穿呢。他们看来,可以节省的钱就不花,这是很正常的事。不象我们国内一些有钱人,出手阔绰,为了炫耀身价,不惜一掷千金,给自己和孩子买名牌衣服,一套就是几百元甚至上千元;烫一次头发或做一次面膜,出手也是几百元。在美国,孩子过生日,一般是给孩子送个礼物或买个蛋糕或带上孩子的几个朋友到游乐场所玩一玩表示祝贺,若遇上节假日有时间的话,也是邀几家朋友聚聚,大家各带几样菜,既丰盛又热闹,也不花多少钱,不象国内有些富家小孩,过个生日,摆上几桌酒席,主人花费一笔钱,客人也得送红包,双方都很浪费。由于留学生父母平时这么注意节约,当然也不会乱给孩子零花钱,更不会让孩子去张扬摆阔,炫耀自己家里的财富。我的外孙女已上初中,平时生活简朴,不挑吃穿,除了买书,几乎不用零花钱。今年暑假回国参加浙大举办的北美校友子女夏令营,我们给她一些零花钱,她除了买电话卡和日用品花了几十元,其余的都装在信封里,回美国之前悄悄地放在抽屉里还给我们。这虽然是一件小事,但从中也可看出父母平时教育的成效。
2、自己动手,不轻易雇工。留学生家庭和美国的普通家庭一样,几乎都备有各种各样的家用工具,从理发到修剪花草果树以及电器维修的各种工具应有尽有。因为美国最贵的就是请师傅手工操作的工资,一小时几十甚至一两百美元。所以,一般自己能干的活极少请师傅代劳。女儿的同学、朋友几十家,还没有听说过哪一家有雇钟点工到家里做清洁卫生的。周末,他们除了接送孩子上各种兴趣班以外,还得抽出时间整理前后院的花草,修剪果树,搞卫生,做家务,真的是连星期天也不得空闲。有的家庭买了房子以后,室内铺地板,后院灌水泥,重新修个花圃等技术活,也是自己动手或约几个同学好友一起干。女同胞还挤时间学习烹调技艺,学会做各种各样的点心菜肴。节假日家里要邀请朋友聚餐,自己动手,就能做出一桌色香味俱全的拿手好菜,招待少则几位,多则几十位的客人。而国内呢,目前不管家庭经济条件如何,雇钟点工做家里清洁卫生的比比皆是,到酒家请客吃饭也习以为常,相比之下,真要向这些在海外艰苦奋斗的创业者们学习。他们不仅自己动手,还注意带动年龄稍大一点的孩子一起干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象整理房间、清理垃圾、学做饭菜等。至于孩子成年以后,让他们利用假期打工挣学费,这早已是习以为常的事。让孩子学会劳动,知道任何财富都来之不易,这有利于孩子今后的成功。
在美国,华人被认为是一个高素质有实力的群体,这个观点现在已经越来越被美国社会所认可。尤其是华人的下一代,非常优秀。有资料显示,一些名校的生源也是华人子弟居多,优质生比例大。2003年,美国总统向全国优秀高中毕业生颁发“总统学者奖”的137人名单中,有32名是华人的孩子,而且近一、两年华裔学生获奖的比例还持续上升,有的州男女两名获奖者均为华人的子弟。 作为一位普通的教师和母亲,我为此感到骄傲与自豪,并深深被中国留学生乃至在美国的许多华人精心培养下一代的精神所感动。我相信,有海内外炎黄子孙的共同努力,世界各地的中华儿女一定会一代更比一代强!(二00六年十月)
刘校长和薛校长、郭主任以及学校党支部陈副书记参加少先队主题活动
春节到,刘校长组织学校退教协老教师慰问活动
文章作者刘定山系宁德师范附小退休老校长、学校关工委主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