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领巾情结

当前位置:首页 >红领巾情结

走进闽东苏区 探寻少先队历史
作者:光清|ndsxd@qq.com 来源:阮光清|http://www.ruangq.com
发布日期:2011-07-22 21:45:08 阅读:1567次

 

 

2011年7月21下午3点左右,大巴车从国道进入福安溪柄镇,接着往闽东苏区旧址柏柱洋的路就开始明显变小了。它四周群山环抱,中间一片平原,是个风景秀丽的地方。然而在70多年前它却是开辟革命根据地的地方,是党在南方的最后一块根据地,全国18个红色苏区之一

沿着弯曲的村道,绕过清清的河水、满满水渠,感受着绿绿的树林、徐徐的凉风,大巴车很快就开到柏柱洋斗面村村口。溪柄中心校的原任总辅导员雷锋飞老师、辅导员张葵老师和柏柱洋老区小学的辅导员老师们把我们迎下车来,他们热情、好客,让我们深深感受到老区人民的奉献精神。

站在斗面村口,与过去相比,增添了一座崭新的闽东苏区纪念馆和山岗上的纪念碑,为建国60周年,建党90周年献上了一份厚礼。辅导员老师们介绍说,纪念馆2009年9月建成,它占地1000平方米,馆内分六个展区,展墙、展面、战斗场景、雕塑采用新颖的设计和多媒体技术手段,展示了300多幅珍贵的闽东苏维埃革命斗争历史图片和部分资料,陈列了叶飞、曾志当年的革命用具等文物60多件。把分散在各旧址的图文和实物都集中在一起,便于管理文物、便于解说,这确实为弘扬苏区精神办了件好事、实事,少年儿童体验苏区精神提供好条件。

我们走进纪念馆,讲解员小周的专业与周到让孩子们听得入神。他站在“闽东延安——中国十八个红色苏区之一,党在南方的最后一块根据地的巨型雕石前开始解说”。从“五百里红色苏区”的创立和建设,到闽东革命前辈叶飞、曾志、马立峰等革命家在斗面战斗、生活的史迹;从闽东英烈墙的介绍,到300多座村庄被毁,3000多英烈献身,娓娓道来,让我们真实地感受革命志士在闽东这块红土地上为谋取人民幸福抛头颅、洒热血的丰功伟绩

在纪念馆内的共青团闽东特委展版左侧,我们被“闽东苏区如火如荼——‘妇女工作团、少先队’”的展版吸引住了。我们注意到有一张”福寿县委少先队印章“的照片,只见有一个五角星的外肩上写着“少年先锋队”,中间圆形图案里镶着镰刀和斧头交*的图形,下面写着:闽东福寿县第*支队第*大队第*中队第*小队。配图的文字说明是这样写的:“土地战争时期,闽东革命斗争风起云涌。从五抗斗争的掀起、游击战争的开展到苏区创建、兴盛,以及三年游击战争时期,闽东各级党团组织领导建立了大批青少年儿童先进组织——少先队和劳动童子团,广大少先队员和他们的父兄一道投入到如火如荼的斗争中,队伍不断发展壮大,建树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业绩,为闽东革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闽东的历史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大家在展版前注足观看,齐声朗读这段照片的配文,为当年闽东少先队的光辉历史而自豪,为探寻到宁德少先队“以我所能尽责任”精神的根而兴奋。

走出纪念馆,我们看到左侧有四块纪念碑很眼熟,营地的辅导员老师介绍说,这四块碑石原来是安放在老区小学内(宁德少先队柏柱洋体验营地),去年因建设需要重新搬迁到此。走近一看,分别是由叶飞1988年9月题写的“共青团闽东特委旧址”,曾志1994年6月题写的“闽东妇女工作团成立纪念碑”以及由宁德地委、行署1984年立的“中共闽东特委成立纪念碑”、“闽东苏维埃政府成立纪念碑”。站在如此厚重的纪念碑前,纪念馆展版上的一幕幕画面又仿佛出现在我们的眼前。1927年,这里爆发了闽东革命史上最早、规模最大的农民运动。邓子恢、陶铸、叶飞、曾志、范式人等老一辈革命家都在这里浴血奋战过。闽东苏区鼎盛的1934年,柏柱洋几乎全民皆兵,涌现了福安人民的好儿子马立峰、詹如柏、阮英平、郭文焕等一代献身革命的英烈。青壮年参加红军、游击队、红带队,孩子们也不甘落后,纷纷参加儿童团,为新生的闽东苏区首府机关站岗、放哨,为红军、游击队送信。革命战争年代,柏柱洋的少年儿童在党的光辉照耀下,以我所能尽责任历史告诉我们,少先队永远听党的话,跟党走。

在碑林前我们拉开了“宁德少先队2011年关爱农民工子女夏令营”横幅拍下纪念照,愿少先队员永远牢记历史,接好革命班。

版权宁德师范学院附属小学所有 备案号:闽ICP备18021021号-1